目前分類:善知識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yPRY5krECYsg8SPrRc2wQg.jpg  

摘自淨土法門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160集 2015年1月9日 講於 香港

世間不外乎親情、財色名利,這都不是好東西,叫“魔”,把你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把它拉出來了——“貪、嗔、癡、慢、疑”,你就造輪回業,繼續搞輪回,來世比今世還要苦,這個是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提高警覺的。

尤其是六十以後,要辦來生的大事。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講歐陽修的《秋聲賦》,用四季來比喻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二十歲,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人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人生的秋天;六十到八十,人生的冬天。所以六十以後知道人生的冬天,春、夏、秋、冬,我們已經到末後最後一季了,要辦明年的事情,幾個人覺悟了?到秋天這個時候,萬緣要放下了,冬天不一定存在了。

人生真的是苦短,兄弟當中、同學當中、朋友當中,四五十走的、五六十走的很多,能活到八十歲的不多,沒有幾個。八十以後風燭殘年,不定什麼時候走,說走就走了,一定要有這個警覺心。

有一天的光陰,念一天的彌陀,這是正經事,這是真正向往西方極樂世界;要是還搞世間名聞利養,完了,縱然你得到了,你還能享受幾年?八十以後,分分秒秒都是最可貴的,抓住了,來生有指望;疏忽了,來生在三途。你說你多可怕!

我們必須要記住:決定不能搞三途!搞三途,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對不起佛菩薩,那就是罪人。應該怎樣?萬緣放下,真信、真願老實念佛,時時刻刻心裡面的阿彌陀佛未曾丟失,這叫功夫,這就是往生有把握。常常把阿彌陀佛忘記了,還有很多忘想雜念,這個不好,這個往生沒把握。不能不想這個問題,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大問題。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製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把你的服務對象視為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
 
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去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
乾淨淨,佈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金剛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

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如果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
 
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
 
怎樣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內心的真佛:
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本來佛、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能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第二、點亮內心的燈光:
現代人強調淨化環保、淨化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先從淨化自己、淨化心靈做起。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被愚癡、黑暗、無明、煩惱所遮蔽。我們每個人的自性裡,都有一盞心燈,點亮這盞智能的燈、般若的燈,就能趕走無明、煩惱。有謂美容、美顏、美姿,不如美心,點亮內心的燈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療內心的病患:
身體生病了要看醫生,心理生病了怎麼辦?有人求神問卜,有人看心理醫生,不過最究竟的,還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因為自己內心的病,自己最了解.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說法,就是要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病,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用戒來治貪,用定來治瞋,用慧來治痴,身心才會解脫清涼。

第四、發掘內心的財富:
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比方: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捨、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得看自我發掘多少了。

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裡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截取至報佛恩網 - 道證法師編述}

 

佛在心不在外,那又為什麼要拜佛?
拜佛又為什麼要講求姿勢?每一個動作的用意在哪裡?

每一件事, 一定有它的道理.有時有這件事,但我們不明其理,是因為學識智慧不夠; 有時, 我們懂這個道理,而沒有辦法做到這件事, 是因為經驗不夠, 實驗不到。

窮理,理明到了極點,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一切妄念都沒有了,就是忘情! 

用功的第一道理就是要理透,然後功夫才會上手。




佛教徒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們拜嗎?還是我們需要拜佛?

佛就是覺者。是對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萬萬種事物,各種相似與不相似,相同與不相同的生命形態。因為佛對於他們的生活、身體和心靈的習氣全部了解,所以能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只要眾生肯學習,肯依照他的話去做。

其次,佛還完全了解宇宙間一切生命形態的來龍去脈。也知道生死之間到底是怎麼轉換?如何轉接?因此他能幫助一切眾生從各個生命形態轉換成另一種他們所企盼的生命形態,讓他們能在一種理想的情況下生活。

復次,佛還能印證一切,包括花草樹木乃至山河大地,甚至星球、宇宙,一切沒有感情、無痛覺、無思考能力、我們稱之為無情眾生的東西。它們的成住壞空是如何形成的?佛無一不知,無一不曉。

至於無情眾生與有情眾生之間的關係,無論微細或巨大的、直接的或間接的,何者在先何者居後,以及彼此的依存、互動,他都了然於胸。

佛本是眾生之一,經過累劫修行然後成佛。佛的基本條件有三;第一,他能確實了解眾生平等,所以他對自己很有信心,卻絲毫沒有優越感。其次,有很偉大的成就,所以能了解一切宇宙的真相。他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學習、修行、印證。「劫」是佛陀時代當地人計算時間的一個單位;一個阿僧祇劫,大概是十的後面再排五十個零,用這樣長的時間來學習、修行及印證,所以他能從眾生轉為佛。

佛有很大的成就,但決不執著於已有的成就。當因緣具足時,他還可以放棄他的成就,所以正法明如來,放棄了佛位,退歸菩薩位,以尋聲救苦的觀世音大士身分,來護持法藏比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第三,該他做的,他會當仁不讓,但沒有絲毫的支配欲。他並不期待別人服從,只是一切盡其在我,盡其所能去成就別人。

既然佛沒有絲毫的優越感,所以一定不需要我們拜他。那麼,我們佛教徒為什麼還要拜佛呢?

拜佛是一種運動嗎?如果是的話,


我們看一看,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運動,到底有什麼目的?


大概不外乎是為了身心的健康吧!那要怎麼來運動呢?


所謂運動就是運用各種方式來活動我們的身體


、四肢,以及內臟,乃至身體的任何部分,讓它幫助我們去除疾病,


達到身心安寧,這是運動的最終目的。





正確的拜佛

拜佛為何要五體投地呢?如果大家能了解拜佛可以健康長壽,使我們大腦得到運動,有助於開智慧的話,自然都會願意去拜佛。所以拜佛的目的,是為了身體健康、開智慧,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安詳,是福慧雙修的好方法。

只有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後,才易於起信,知識分子尤其如是,否則便會誤會拜佛是迷信,以為拜佛的人自己不知努力而終日祈求。其實,拜佛若有所求,也只是求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便無論他的學問多大,社會地位多高,也會在佛前心甘情願五體投地了。

在佛教裡,拜的學問是很大的!拜的人要有學問,受拜者更要有學問,希望從今以後,人家拜佛要心無罣礙。有的人皈依了佛教,但他拜不下去,為什麼?不願意拜木頭呀!佛是不需要我們拜的,佛要是需要我們拜的話,就不能稱佛。為什麼拜佛的功德很大?因為拜佛能使身體健康,開智慧,那是千金難買的,這不是功德無量是什麼?

我們的一切煩惱痛苦起因於太執著。現在學佛了,以後要放下執著、放棄不好的習氣。但是突然間要改也很不容易,要有技巧,必須婉轉。尤其勸說別人時,更要如此。因為一執著,心裡就沒有光明,現在學佛皈依了,拜佛就要面向光明。可是要有技巧,要婉轉,所以拜佛時,五體投地之後,接著手要提起來轉一個彎,再張開,這是象徵得到光明。在雙掌著地時,手掌向裡邊不是黑暗的嗎?當很婉轉地張開就得到光明了,這表示接受到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摩訶薩的慈悲智慧。然後握拳,這時不叫執著,叫做把握。你「把握」了就不要只放在自己的口袋,你還要很婉轉有技巧的還諸大地,因為大地培育了眾生及一切生命形態。

在頂禮拜佛時,要將我們的無明煩惱等執著,很婉轉,很善巧地放下,同時把握慈悲智慧;除自己受用外,還要迴向在大地生長的一切眾生。然後就用手指尖撐起上半身。

什麼要向內轉?因為從心裡面向內心求,向內心去反省。你有了智慧光明、慈悲喜捨,你便要向外宏揚。除了這表法,它還有另外一種意思:我們手的內側有三條經絡,第一條是肺臟跟淋巴系統,中間的一條是血管跟神經系統,第三條是心臟系統跟小腸消化吸收系統。惟有這樣提起來轉一個圈,才能完全發揮兩面肌肉的運動。 

為什麼有的人平常做早晚課時,或參加法會誦經持咒拜懺時,會喘氣?因為不懂技巧。

無論念佛、誦經、唱讚都有一定的技巧與方法,這是讓我們訓練呼吸。人的一生過程與呼吸有極密切的關係。譬如持名念佛,就是稱念阿彌陀佛,執持佛的名號。

持名念佛法門也有很多種方法;有一口氣念十句佛號的,因為他的橫膈膜運動量很充足,即丹田之力很充足,而且很有經驗,可以一口氣念十聲,甚至二十聲、至三十聲以上,不急不緩、不喘。所以持名念佛法門有一口氣多念,有多口氣(換氣)多念,有用上氣念,也有用下氣念;不懂的人就上氣不接下氣地念,因此就會喘。為何容易喘呢?原因就是沒有拜佛,就算有拜佛,也不懂要領。如果能用正確的姿勢來拜佛,能量場就會擴大,呼吸就會順暢,氣血就容易流通。

一般人常愛比快,所以拜佛也求快。拜佛不要比賽快慢,平常我們的心就難得靜下來,最難修的,就是動中修。凡是一舉一動都是修行,所以身體雖然在拜佛,但仍應練習保持心如止水。拜佛拜到肌肉骨骼都很放鬆以後,這時就可以更進一步專注的來修心。雖然要拜得非常慢,但不能像機器人一樣,喀!喀!喀!要像打太極拳的樣子,慢慢的,很柔和很連貫得拜。佛教的「太極拳」僅有三招:九十度鞠躬、五體投地、腳趾用力提起臀部站起來,就這三招,全身統統都運動到了。

這時不必用軟墊,因為跪得很慢,膝蓋也不會受傷,一點都不痛。而且手指的力量也夠,可用指尖把身體撐起來。功夫再好一點的人,就用三隻手指,更好一點,就用兩隻,最好的只用一隻。


拜佛的意義

拜佛是「第一善」的緊密實踐 --- 當自端心‧當自端身
量壽經說:什麼是第一善呢?—「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而拜佛就是「第一善」的緊密實踐。

由拜佛鍛鍊觀照力,鍛鍊「正而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在規則之律動中,培養安定力、覺照力、和禮敬精神,再把這功夫,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境界,每一動作。

並不是「拜佛另外拜佛,生活另外生活」—打成兩截。若生活與拜佛脫節,就失去拜佛的意義。


拜佛 --- 「令身正直」是修「觀」之基礎

拜佛 ---  拜佛殊勝功德

拜佛 --- 消除業障,開發潛能

「業障」兩個字,淺顯一點說—「業」就是行為,「障」就是障礙,也就是由過去種種行為累積下來所產生的障礙,不論是身體或是心理的障礙。所謂過去的種種行為包括—我們心裡想的「念頭」,與嘴裡說的「語言」,和身體的「姿勢、作為」。 

有人以為,要去做相當大的惡事,才是「造惡業」,才會有「業障」。其實,只要心有動念,就有「業」,(善念有善業,惡念有惡業,念佛是淨業);身有動作姿勢也是「業」,某些動作、姿勢會造成身的障礙,就是「身業」方面的「業障」。很多酸痛、疲勞、疾病,和平日「姿勢」有關,亦即和平日「身業」有關,身業又受著「心」之指揮,心有牽掛、罣礙,身就有緊張的姿態,不自覺中就自己製造了障礙(業障)。

為什麼說念佛、拜佛可以消業障呢?因為在拜佛時心念要調整到「恭敬」而且「慈悲清淨」,口裡念佛就沒有其他的雜話,達到「言語清淨」,身體的動作是柔軟又謙和恭敬,可消除平日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壓迫、障礙。這樣身口意三方面都清淨恭敬,就可以消除過去自己身心行為不合理所製造的障礙(消業障),這也順便訓練在「動中的安定」。也彷彿把水管不斷的灌水、沖洗,慢慢的就可以流暢而清淨,可以開發出潛能,也可以活化身體各部分的機能。


拜佛 --- 調伏身心,消除障礙(無住生心) 

整個拜佛律動中,身心都輕鬆而恭敬專注,輕靈流暢活動。

雖在動中—有安定之觀照。

動中—柔軟,沒有僵硬、緊繃,多處載力(多重心)之情形,符合金剛經—「無住生心」的精神。

動中,隨時能靈明地運作(生心)
又隨時放鬆不僵執(無住)輕鬆中,不斷精進(無住生心)

心如輪心,輪子運轉,軸心是「一心」,而且「空心」無著。

輪有前進、轉動,而心無動搖。


合掌的意義:

佛家常以無言的手勢、動作,代表極深奧的道理,故雖是極常見的姿態,也不宜輕忽而過,「合掌」亦然。自古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淨之手」,故日常生活中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比如:持食物專以右手,而拭汙穢以左手。 

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就代表「神聖面」與「不淨面」合一,(代表種種「對立」雙方的融合為一,恢復本來一體的真實面目)也代表宇宙的真相道理(實相無二,亦無不二)。般若心經中的「不垢不淨」,亦如此意。故藉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的本來面目。

禮佛,或平時見面合掌,即代表「以真誠面目相見」——消除內心種種「隔閡」、「對立」,彼此之心融通、一如;也啟示我們應返本還原,悟入真理,恢復本來面目,契入宇宙實相。

亦有以左、右手,分別代表「理」與「智」,「定」與「慧」,故合掌代表理智一如,定慧等持;並將十指,配於五大(地、水、火、風、空)或配「十波羅蜜」。

另有一說:以手十指,代表十法界。手指散亂,代表心往十法界亂跑,合掌象徵收攝亂心,而專注一心向佛(向一真法界)。一心向佛,心光就一時遍照十方。亦即提醒修行應「事」與「理」相應、契合。(當下,迴「事」向「理」)。

合掌所表的敬意,不是一般「有差別性」的尊敬,而是由「佛性本源」流露的恭敬。「恭」—共心,共一佛心是體會「彼此本來佛性平等」,由衷的平等恭敬。是體會—「對立觀念未建立之前,本來一體」的自然恭敬。


拜佛訓練目標:

1、開發佛性之力,
培養禮敬(佛性美德)—禮敬諸佛
帶到日常生活(普賢菩薩行願品)
垢滅善生,身意柔軟。(無量壽經)

2、動中「定」- 
如陀螺、車輪旋轉中,心不動,則動亦安定

3、趁安定之「動勢」念佛,加強念力。寂而照)

4、開發「覺性」之用高層都攝觀照力)動中以覺性觀照當下之動作,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明白之心念佛,順無量光名號之義念佛。(往生論)

5、都攝六根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眼:自然收攝,視力集中。

├耳:自然聞佛號,字字清楚。

├鼻:自然呼吸,而有觀照—
          知息出,知息入。

  拜下:自然呼氣到底,
           (吸佛香)趁自然吸氣之勢起立。

├舌:(1)默念佛時,自然—  舌尖頂上齶、舌面上空,
                    下巴放鬆(唾液流暢)。

                   
          2)出聲念佛時,自然—
                     舌柔軟,輕鬆。
                     下頜關節放鬆,能靈活持久, 淨念相繼。


                      
├身:恭敬禮拜,自然動中安定有律,
         輕鬆柔軟中有觀照。

└意:一心念佛(或觀想)(十六觀經)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無量壽經)

6、一心不亂(阿彌陀經)
┌身:一心,
         自然物理重心:足跟。
└心:一心,念佛。

┌心:萬緣放下。
└身:萬肌放鬆(關節柔軟)。

┌心:無住生心。
└身:動後立即放鬆,不僵執。



禮佛方法及觀想

1、佛者「覺」也


拜佛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不知不覺被原來習慣性動作拖著走〕。 

拜佛要培養「迴光返照」之能力。

使「覺性」在「慣性」之前起用,而非一般之運動。故須時時觀照「當下之動作」。因此拜佛中注意「勿閉目」。

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

視力集中於中線。

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麼」。〔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

不可「糊塗不覺」。〔拜「迷」,非拜「覺」也〕。

須都攝六根,不可散漫上下。

2、立如松,正而鬆


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 

頂天立地—立如松。

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

檢查「足趾」—完全放鬆。 

頭如懸鐘,空靈端正,耳對肩中。

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

由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彷彿一線拉直。

下頜關節放鬆,勿咬牙切齒,舌、軟齶、咽喉,都要放鬆柔軟。「舌尖」頂於上齶。「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咽喉氣道亦通暢〕。

鬆則氣脈通,頂上清涼,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攝心〕



雙手合掌當胸〔肩臂放鬆〕。

「拇指根」對齊「膻中」穴。〔「膻中」穴,在二乳尖中點〕。

「手」勿壓迫「胸」〔約離一公分〕。

自己觀照檢查,五指併攏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須用心觀照,心散,則小指開〕。

手雖端正,而很鬆柔〔勿緊張〕有如左手貼右手休息,右手貼左手休息。

深吸氣,肩放鬆,腋下留些空間〔腋勿夾緊〕。

保持端正放鬆,吸氣充滿狀態。

收攝眼神,觀兩手合縫〔中線〕。

進觀「後鼻孔」中道之氣息。

4、俯首〔反觀〕



柔軟垂頭敬禮 

頭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貼胸」,頸放鬆完全不用力。〔開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頸肌」長期僵緊縮短,只要放鬆,多練幾次—「有如瞌睡般,頭自然鬆落,完全不著力的動作」就可放鬆拉長頸肌〕。

仍收攝眼神,反觀自己,拜佛是修習「動中定」—在動作中,眼前「境」雖變動始終都攝眼神於中。〔都攝六根〕

5、躬身〔脊椎向後拱〕〔謙退〕




注意:並非向前彎腰〔重心偏於「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





立定腳跟〔趾鬆靈,不載力〕。

垂頭,觀照中心線,觀照自己如何動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動作。如仰臥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後,使脊椎向後拱起。〔腹「臍」可退一尺〕。而手臂鬆、不動。

6、鬆肩〔放下〕



保持垂頭,躬身。 

合掌之手,對準「跟中」下垂。

掌仍合好,沿中線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雙肩拉下,拉開。

消除平日肩背緊張之障礙。〔手下垂對準足跟中點,尚可作為指標來檢查,身是否已充分後退〕。

以下7.8.之連續動作是手觸地〈跪前〉瞬間之「過渡動作」。雖很快就過〈約三秒〉,但對保持重心不動,及開發「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過,須明白觀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柔軟〕






持續以上俯首—躬身—垂手。

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觸地。〔彷彿後有椅子,而小腿貼靠椅腳,向後「坐下」般。〕

眼神專注中線〔二跟中點〕,「臍」沿此中線,直下趨向「跟中」直到手能觸地。

柔軟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

因前「躬身」動作時,腿和膝已曾向後退,故接著「屈膝」時,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


                    ┌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
〔比較〕:│                    屈膝時,不耗力於平衡,腿不酸,可鬆。
   屈膝時    
                    └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則非自然物理重心,
                                            須耗力於平衡,緊張,腿 酸。

曲膝:表折伏傲慢,降伏煩惱 

鞠躬:表謙卑恭敬,尊重聖道,身心柔軟,消除我執

整個連續動作中,保持重心穩固不動,表「一心不亂」,鍛鍊動中之「定」,動中之「觀照力」。柔軟又安定地準備跪下。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






至雙手指尖觸地,可以「手」作支點時,足跟才離地,以膝著地,跪下。〔跪之瞬間—腳底和腳趾間的「關節」會充分拉開,每隻腳趾之筋都拉到,運動到了。〕 

手按地之恰當位置,是讓膝跪下時,正好指尖齊膝。

兩膝分開些〔約開5公分〕〔不必太開,以免趴下時脊椎塌下。〕 

膝一到地,手即放鬆〔柔軟〕〔不白費力僵持,始終保持單一重心—一心〕


雙手下垂,並運按地,有相當深刻之涵義—

                        右      右 觀 慧 實 悲 智慧
佛法中分別以  手代表
                        左      左 止 定 權 慈 慈悲
 

                                                ┌定慧等持
故雙手同時並運按地,代表├止觀雙運
...等涵義
                                                └悲智雙運

雙手下垂,表放下煩惱得自在,一心向佛。

雙手按地、下跪,表謙恭到底,慈悲到底。


9、跪坐放鬆〔狂心歇息〕



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輕輕相接觸,而不相壓,坐在二足跟之「內側」,跪著坐定,以體重壓開二足跟。
〔可拉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此時重心仍在「跟中」〕。註:「跟中」—二足跟中點。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




坐定、重心在後跟中,身放鬆。

保持垂首〔勿抬頭〕。

雙手柔軟,向「前方中央」伸直。〔方向如圖〕↗↖  〔雙手指尖貼地滑行〕

手雖「伸直」而「鬆柔」,不僵硬,但有拉開二肩之拉力。

此時是小腹向地面貼近,上身鬆柔。〔力在丹田〕

11、五體投地(深投覺地〕




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後腳跟中〕。

以「中指尖」為支點,按地。

兩肘,向「外」「前」方撐開,順便貼地,肘對齊耳孔。二肩拉開〔肩背平〕勿聳肩侷促,腋下拉開〔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貼於地〔平等心〕。

撐開肘之同時,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貼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徹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會緊張,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經之壓迫和障礙〕。

此姿勢 頂門—臍—跟中 約呈一直線。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




先輕輕半握拳〔由小指帶動〕

在將手掌翻轉向上,如蓮花開,如掏心供佛。〔此表決志轉變自己,向佛學〕。〔翻掌時,盡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傾斜〕,但勿僵持使力,須立刻放鬆,使手指如蓮花瓣輕柔〕

以此「蓮手」承接佛足。雙手約於頭前「一拳」處,雙手中指約距4寸,手指雖鬆,而須整齊柔軟。

13、與佛會心  生佛交徹



翻掌接佛時,觀想佛立於我蓮手上接受禮拜,此時與佛會心一笑。

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頂門直入,充滿全身心。〔此時全身放鬆,微笑自然徹底深呼吸〕。〔由外可見,全身如充氣般鼓起,甚至兩「腰脅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脹之吸氣〕。

14、恢復跪坐〔歡喜信受〕



接佛後  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帶動〕〔領受佛力〕

再翻掌向下〔平貼地面〕〔平等布施〕

趁吸氣之勢—〔自然吸,非刻意吸〕

由頂上拉起,恢復跪坐,手亦收於膝旁〔指尖齊膝〕。〔由頂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繩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鬆,不用力,並非靠腰背使力坐起來〕。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




以「膝」作支點〔雙手於膝旁稍扶而已〕。

由頂上中線拉起,自然臀離坐,使腳能靈活翻轉「V」變「八」。〔身放鬆才能靈活〕〔肩、手勿沉重載力下按〕
〔目的是使站起時,腳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後二」,如此才能立於原位〕。

16、恢復立姿〔堅固不退〕




趁著吸氣之勢〔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時〕。〔如木偶被拉一般〕—被佛,由「頂上中心線」拉起來,很鬆靈,瞬間就恢復立姿。

〔起立完全不費腰肌之力,亦不是靠雙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頂上拉力」。頭始終在最高點,須用心體會此起身之要領—是如由頂上拉起般,心勿罣礙身體其他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後抬頭,如此則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以上文章截取至報佛恩網 - 道證法師編述}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每一個當下,都要提醒自己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不要認為:「只是說說而已,有那麼嚴重嗎?」


■文│水孩兒








  


佛陀在舍衛國的時候,經常為大眾開示說法。


  在當時,有一外道弟子摩那祇女,她的宿業深重,不曾受過佛法的熏陶。有一天,佛陀在祗園精舍為大眾開示法要,她得知消息後,非常興奮,她想:「今天我一定要當眾毀辱佛陀,讓大眾對佛陀失去信心。


這樣就可以讓我的師父得到更多人的供養。」


  打定主意之後,她拿了一個木盆,偷偷藏在衣服裡面,跑到精舍,


當著大眾面前,指著佛陀說:「你們千萬不要相信祂,因為這個說法的人,


竟然讓我懷孕了!」


  當時在座聽法的大眾們,有許多人對佛法了解不深、信心不夠堅定,


一聽到摩那祇女所說的話,當下就信以為真。然而,仍有真正堅信佛法的人,他們心裡非常明白,佛陀本身貴為太子,當初都能捨離王宮中無數的美女嬪妃而出家修行、成道,怎麼可能為了這樣的女子,而破壞本身堅定的梵行呢?


  天界的天帝釋提桓知道世尊要開示說法,也化身成普通人,


虔心在精舍中聽法。當他看到摩那祗女當眾毀謗佛陀時,立刻化身變成一隻白老鼠,


一下子就鑽到摩那祇女的身上,咬斷了綁著木盆的繩子。


  頓時,「匡」的一聲巨響!木盆應聲而落,大家都看到了,原來這就是事情的真相!


  所有對佛法還心存疑慮的人,個個都面面相覷,心想:「這是什麼聲音,怎會音震四方呢?」而堅信佛法的人,聽到這聲巨響,個個都歡喜踴躍,


因為終於真相大白了。


  這時,有一個人站了起來,拿起地上的木盆,


問摩那祇女說:「這個就是妳的孩子嗎?」就在此時,地面突然震動、自動裂開,摩那祇女即身掉落無間地獄。


  這時,曾經不信任佛陀、對佛陀起疑心的人,全部都到佛陀的面前懺悔。而對佛陀深信不疑的人,則以此互相告誡:「毀謗的罪報就是如此,


摩那祗女的下場就是最好的證明!」。 


【害人之心不可有】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提到:「毀謗三寶、不敬尊經,


亦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而毀謗三寶者則會受聾盲瘖啞報,


毀謗者則受無舌瘡口報!


  衍伸至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於周遭所聽到的消息,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和判斷力,


了解事情的真相?還是人云亦云,在未求證的情況下,隨著人家的話尾批評他人,


無意中又搭上毀謗的順風車?


  除了毀謗他人,犯下口業之外,壞的念頭的產生,更是我們常犯卻又不自知的行為。


  人們在看到旁人比自己好的時候,往往都會有不同的念頭產生,


倘若起了羨慕、忌妒等壞的念頭,那麼這個壞的念頭將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本願經》也提到:「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讓我們更要警惕自己!


  所以在每一個當下,都要提醒自己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不要認為:「只是說說而已,有那麼嚴重嗎?」殊不知,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是很難收回的!必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業,


這樣對我們修行的人生,會絕對加分喔! 



【參考出處】《出摩那祇全身入地獄經》摩那祇女懷杅謗佛地即震裂身陷地獄九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sunny-phweb/article?mid=396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路文章轉載~若有侵權請告知 謝謝!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成大演講時提醒學生,「千萬不要學賈伯斯」,因為賈伯斯的創新能力,有一部分得自天賦,根本學不來。


但賈伯斯除了他的聰明和創新之外,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


例如對員工和對別的仁慈。


雖然被稱之為最自大的CEO,在重整蘋果公司時也開除了許多人,賈伯斯也有其性的一面。


一位在蘋果工作十八個月的員工的父親突然四肢癱瘓,賈伯斯給了這位員二年的有薪假去照顧父親,並提供資金來設計一個癱瘓者可以使用的電腦系統。


相對於現在的「無薪假」,相差何止以道里計?


一個小學的伺服器當掉了,裡面有很多重要的軟體,負責的老師很沮喪。


回 家後 太太說 不妨寫電郵給蘋果公司試試看,沒想到隔天一大早賈伯斯就交代蘋果的公關 和這位 老師聯絡,保證一定會在一天內把問題解決。


 


聰明是上天給的一個禮物,但仁慈善良是一種選擇。聰明不能學,但仁慈善良可以學。


上天給了你聰明,但在人生道路中的各種選擇做出正確決定可能更為重要。


如果你自負 於你的聰明,如果你被你的聰明所誘惑,它很可能會讓你做了錯誤的選擇。


 


網路零售大廠亞馬遜的創辦人傑夫貝佐斯在十歲時就很聰明很會算數,


例如算汽車每加侖可以跑幾英哩,每天的雜貨要花多少錢等等。有一天他坐在祖父駕駛的貨車後面,而祖母則坐在前面的乘客座抽菸。


貝佐斯想到一個有關戒煙的廣告,基本上說每抽一次香菸會少掉兩分鐘的生命,於是他又想算一算祖母這樣抽菸會少掉多少時間的生命,經過一番估計和計算後,


他頭伸到前座,告訴祖母他的算法,並說祖母這樣一直抽菸,已經少掉了約九年的生命。


 


本來貝佐斯以為祖父母會讚許他算數很厲害和很聰明,沒想到祖母卻痛哭起來,


貝佐斯慌了,不知該怎麼辦。


這時一直沉默的祖父把車停在路旁,並請他出來,貝佐斯以為要挨打了,


但祖父只是很平靜地告訴他說:「傑夫,或許有一天你會明白,居心仁慈比耍聰明要困難的多了。」


 


有位殺手曾說「台灣的教育害了我」,其實台灣的教育不僅放棄了後段班的學生,可能


也害了前段班的學生,君不見第一志願的醫學系或法律系的畢業生,有A健保的,法官有受賄的,甚有總統貪錢的。


這些人恨的應該是說學校只教我要讀書要考第一,要有競爭力,可是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沒好好教,以致於害我聰明反被聰明誤。


 


達賴喇嘛說過:「我的宗教信仰非常簡單,就是仁慈。」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也說:「仁慈是一種聾者可以聽得見,盲者可以看的見的語言。」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了凡四訓


是很好的善知識


 


命運可以改嗎?是的~


故事中的主角


用自身的經驗 告訴我們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這樣的提材 用來教育下一代  


就像四書五經一樣  是非常好的善書


現在國小裡有些老師會教背 弟子規 這很好


這是教育的根本 倫理道德 教的好 社會才能祥和


現在學校不教倫理與道德…..很可惜


道德教育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大概內容: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時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時代。多才博學書念得很好,很有學問。


壯年時非常潦倒靠著教書為生和同學結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過了很多年。


俞先生『前後應試七科』,經過七次的考試都沒考中,孩子早逝 還有失蹤的兒子之外,眼前就剩一個女兒,他的妻子在這種悲痛的情況下,兩眼都哭瞎了


俞先生的家境越來越困難。自己反省,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大惡事,為什麼老天爺給他這樣重的懲罰?似乎上天都沒有保佑他。


每年臘月三十,是民間風俗祭灶神的時候。他自己每到這個時候,便寫一篇疏文,


託灶神爺帶到天帝那裡去。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感應。


直到四十七歲時才有了感應。


臘月三十當晚就有人敲門。俞先生見到這個陌生人,心裡也感覺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儀表談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對他非常恭敬。在這種潦倒的時候,世態炎涼,那裡還有朋友來慰問!尤其是臘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團圓,誰有空閒到你家來慰問呢?在這個時候有個人來慰問,當然心裡非常感激,所以對他很恭敬…….


其實這位陌生人就是灶神爺 對他們家狀況很清楚


點出他言行不一 傲慢 偽善 沒慈悲心 圖貪虛名


俞先生還有善根 趴在地上痛苦流涕  請求補救之道 灶神爺教他如何改過自新


故事後頭當然是圓滿大結局囉~


詳細原文註釋可看~


http://book.bfnn.org/books/0242.htm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淨空法師主講


現在有影集囉~看過文章再看影集~很棒喔


俞淨意公影集1~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PrQTdiMujs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往生咒很多人都曾經念過,


但大部分的人都誤以為"往生"兩個字是


一定要有人西歸時才可以念此咒,


但事實上從經文上來解讀卻不是這樣。


所謂的往生咒全名應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


這代表著此咒有兩種意義:


第一是拔除一切業障,


第二是得生淨土。


 所謂的業障指的就是從我們出生後製造出來的各種慾望,都可以叫業障。


如果我們因為慾望而造成一種習慣沒辦法改變的話,這就叫被業障綁。


「業」是佛家語,可以說是「身、囗、意」的造作就叫著「業」。


因此「業」有分善性和惡性。


善性招感快樂叫白業、惡性招感痛苦叫黑業、


在過去式的業是宿業、在現在式的業是現業。


 因此如果把往生咒當成只能對特定對象念誦那就錯了,


其實只要常念往生咒經文,可以讓自己拔除一切業障根本,


積極的消除自己本身的業障,不一定家裡要有人往生才念此咒,


若是自己遇到工作壓力、人際關係惡化、婚姻、或生活上的種種不順,


都可以持念往生咒,讓自己的心裡得生淨土,就不會有那麼多抱怨和憤怒之氣了。



往生咒經文國語注音
ㄋㄢˊ ㄇㄛˊ   ㄇㄧˊ ㄉㄨㄛ ㄆㄛˊ ㄧㄝˋ


ㄉㄨㄛㄊㄚ ㄑㄧㄝˊ ㄉㄨㄛ ㄧㄝˋ


ㄉㄨㄛ ㄉㄧˋㄧㄝˋ  ㄊㄚ  ㄇㄧˊ ㄌㄧˋㄉㄡㄆㄛˊ ㄆㄧˊ 


 ㄇㄧˊ ㄌㄧˋㄉㄨㄛ  ㄒㄧ  ㄉㄢ  ㄆㄛˊ ㄆㄧˊ


 ㄇㄧˊ ㄌㄧˋㄉㄨㄛ ㄆㄧˊㄐㄧㄚ  ㄌㄢˊㄉㄧˋ


   ㄇㄧˊ ㄌㄧˋㄉㄨㄛ  ㄆㄧˊㄑㄧㄝˊ  ㄌㄢˊㄉㄨㄛ


 ㄑㄧㄝˊ  ㄇㄧˊ  ㄋㄧˋ  ㄑㄧㄝˊ  ㄑㄧㄝˊ  ㄋㄚˋ


    ㄉㄨㄛ  ㄐㄧㄚ  ㄌㄧˋ  ㄙㄨㄛ  ㄆㄛˊ  ㄏㄜ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雲大師談吃素心得






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上了「人間衛視」,


接受知名主播李晶玉訪問,分享飲食的習慣與觀念。


相信以下的自由心靈對話,會激起蟄伏於您心中的那份智慧靈性


李:請問大師,您吃素幾年了?


大師:我自己從出生下來到現在都是素食者。我從小生長在亂世裡,家鄉經濟非常落後,在糧食極為短缺的當時,我吃過麥渣餬粥,我以地瓜當飯,每天三頓,吃得都怕了起來。十二歲出家後,寺裡仍是以稀飯代替乾飯,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或一些素菜。有些豆腐渣我們拿到鍋裡去炒炒,如果沒有柴火,就放在外面曬曬,連麻雀也來吃,甚至留下大小便,所以吃到裡面常常有蟲蛆,不過總好歹也有點鹹味。


很多年都是這樣過去的,也沒生多大的病。我在想,大概是我們每天吃飯前都要念供養咒,有佛祖的加持保祐吧。


李:現在素食似乎已經慢慢變成一種流行文化,其涵蓋範圍除了中華文化圈,也延伸到歐美國家。能不能請大師談一下素食文化。


大師:現在舉世流行素食文化,很多人藉助素食來保健、美容。根據醫學研究,素食有益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耐力,養成溫和的性格。一些吃素食的老和尚,他們每天早起到晚,整天莫不精神奕奕,究竟原因何在?素食最主要的是長養慈悲心,從心靈的淨化來減少瞋怒,達到內心的安然、祥和。


對於西方素食文化,據我所知,在美國有一個市區只准賣素的不准賣葷的,他們也不是佛教信徒,全然是基於健康的立場而推廣吃素。


佛教雖然是最早倡導素食,但是最初佛陀時代並非素食,因為當時是靠「沿途托缽」的方式乞食,信徒給甚麼就吃甚麼。中國佛教之所以提倡吃素的原因有二:


1.    儒家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2.    佛教經典中提到,要不斷大悲種,慈悲而不殺害動物生命。


另外有人說,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情,若說不殺生,應該既不殺動物,也不殺植物才對。其實植物的生命是「生機」,生長的機能的意思,跟生命不同。生命是「有心」,你看豬,馬、牛、羊要被宰殺的時候,會產生恐懼;而植物是「無心」,雖有生死的反應,但沒有苦樂的感覺。所以殺生的界定,在於是否「有心」與「無心」。


吃素,除了出自慈悲心之外,最重要就是尊重生命。


吃素令人慈悲幸福


李:吃素,除了幫助身體健康外,還有甚麼好處?


大師:你看現在目前一些人吃葷吃肉,吃出很多的花樣來,甚麼活魚三十吃、海鮮十吃等等變態的吃法,就會讓人養成變態的心。


有時父母帶小孩子出去玩的時候,都會弄些小螃蟹小魚給孩子玩,有的會把魚倒掉起來,有的將螃蟹殼剝開,一直虐待到死。這會讓孩子從小就不尊重生命,不知生命可貴,將來長大以後對人也會不尊重,甚至殺人之類的惡行都會引發出來。


佛教並不鼓勵人一定要吃素,但卻主張不要殺生,可以買現成的來吃,但自己不要去殺生。父母教導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貴,愛惜小生命、小動物的習慣。


所以我是覺得,今天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孩子尊重生命,讓兒童愛惜生命,對未來的社會風氣才會改善。


李:在一篇雜誌的研究報告甚至指出:如果世界上每個人吃素的話,世界就不會再鬧饑荒了。大師您的看法如何?


大師:我吃素幾十年來,深刻覺得吃素的人比吃葷的好。吃素的人會慢慢減輕殺業,現今台灣的殺業好重,我都覺得很憂心。現在的社會,猴腦蛇膽生吃活燒,如此殺生造業,社會風氣怎麼會善良美好呢?


李:對於不同的宗教背景、不同地域的人,就會產生不同的飲食文化。比如說回教徒不吃豬肉、印度教不吃牛肉等等,對於素食在不同宗教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在此請教大師的看法。


大師:素食與宗教之間,本來就很難統一。不過我覺得,基本上各宗教要能做到尊重生命、愛惜生命進而保護生命。


李:有很多人本來學佛很精進,也吃素,最後聽說密宗可以吃肉,於是就學密去了。問他為甚麼去學密宗,他說學密宗很好,可以吃肉,可以即身成佛!


大師:以前青藏高原不能種植蔬菜,對外交通封閉,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以肉類為食。不過現在台灣素食文化普遍發達,應該可以改為吃素。不要藉口說修密宗,就可以吃肉。我覺得那是不當的。


吃素首重心清淨


李:如果不是真的很習慣吃素,是不是有循序漸進的一種方法,像是有些人就吃肉邊菜或是吃三淨肉之類的,這兩種飲食方式能不能請大師講解?


大師:妳講得很對。為了以漸進的方法來吃素,可以選擇初一、十五日,或六齋日吃素,或平日只吃肉邊菜、三淨肉也可以。


1.    肉邊菜: 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頓悟之後,為了避開四處爭奪衣缽的人,在獵人隊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逢到獵人們把打來的野獸升火煮食的時候,惠能大師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樹葉、野菜回來,放在鍋裡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說:「我只吃肉邊菜!」因此,惠能大師才是真正懂得吃素的意義,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所謂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在形式上吃甚麼,不能吃甚麼,素食的意義是不斷大悲種,因此,學佛不只是吃素而已。


2.    三淨肉: 沒有見到殺生、沒有聽到被殺聲音、不是特地為我而殺,這就叫做「三淨肉」。


李:我有些朋友,開始吃素之後,只要聞到肉味的時候,他們的頭就會覺得發臭發昏,怎麼會這樣子?


大師:因為他不習慣了。例如,我有一次到日本,信徒煮一碗麵給我吃,一吃,哎呀!腥味難聞,怎麼會有如此腥味?不過由於是信徒特別辛苦招待的宴客,於是我就閉住氣把麵硬是吞進肚子。後來我才知道,日本人有個習慣,會把小魚熬成的醬油和在麵裡調味。我這樣有罪過嗎?我相信我不是吃葷,我還是吃素。


有些人吃素,一定講究所使用的鍋盤都沒煮過肉類,這是不對的想法,吃素不是作怪。我覺得心中清淨才是最重要。所以我們吃素的人,千萬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與負擔。


李:許多加工素食食品都做成像雞鴨魚等樣子,對於這樣的吃素方式,大師有沒有甚麼意見?


大師:對於一些人把素菜製作成葷菜的樣子,我也曾一度覺非常反感,總認為吃素是為了長養慈悲心,如果以吃葷的心理來吃素,並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雞、素鴨、素鰻、素肉、素火腿、素烏魚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愛吃不已的樣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門的人一時之間無法革除宿習,所以有這種需要,只要我自己心裡面沒有雞鴨魚肉就好了,何必要厭惡呢?


所以這樣的呈現方式可以不用管他,不過有些素菜過分把菜做成像葷的味道,這個就沒有必要了。


 


錄自星雲大師《與大師心靈對話》,
台北:圓神,2004。



http://www.vegsochk.org/yueso/ys106/


香港素食學會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零雜物
文/Phyllis
源自”講義雜誌”…若有侵權請告知,會即刻刪除

年近八旬的日本作家曾野綾子在《晚年的美學》一書中提及:

「我們死亡以後,帶不走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

但如果能在死亡前,將自己人生旅途所蒐集到的喜愛的東西,

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整理一番的話,是件多麼灑脫的事。」

她母親在生前就把所有衣物送人,只留下兩件和服和毛衣,

以及搭配和服的一雙夾腳拖鞋。母親往生後,

他們才花半天就將遺物整理完畢。她強調:

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蹤,

是往生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

,子孫們只需懷念亡者即可……晚年的義務,

即是不要強迫別人記得他。」

我對這些建議深表贊同。

事實上,人不是年紀大了才接近死亡,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可能是自己的末日。

如果出了意外,堆了滿屋子的雜物和收藏品該怎麼辦?

是不是得麻煩家人或配偶,讓他們在心碎的同時,

被迫扛下處理遺物的重擔?

根據統計,居住在二十七坪公寓裏的日本家庭,

屋內平均有超過四千件物品,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

著有《遺物整理商看見了》一書的吉田太一便問道:

「你的珍藏哪天會變成『遺物』呢?」

在處理往生者遺物的過程中,吉田見過數量龐大的A片收藏

,也清除過淹沒地板、高度及膝的雜物堆,

甚至整理過惡臭撲鼻、垃圾堆了八年都沒倒過的神祕豪宅。

這些遺物,不僅反映了往生者的生活樣貌,

大量的雜物與收藏,更是替家屬帶來極大的困擾。

村上春樹筆下的短篇小說主角東尼瀧谷,

在妻子過世後被迫處理「整個房間堆積如山的七號洋裝」,

而且「光是鞋子就將近兩百雙」。

他經過一段時日的內心交戰後,

終究還是將大量的名牌服飾廉售給舊衣店。

對他來說免費都可以,只希望一件不留地全部拿走。

拿到往後自己的眼睛再也接觸不到的遙遠地方去。」

然而妻子那清空後的衣帽間,

不久又被死去父親所遺留的大量唱片給占據。

「因為唱片有發霉的臭味,

他不得不定期打開窗戶讓空氣對流換氣。

但除了那樣的時候之外,他已經不再踏進那個房間。」

我也不想踏進五樓舊公寓的衣帽間。

那兒曾經堆滿老媽的遺物,而我無力整理,

只想逃避。東尼瀧谷也是同樣的心情,

家中堆積如山的唱片幾乎再次壓垮他的生活。

村上寫道:「光想起在那裏的東西,

他有時就會覺得快要窒息。半夜醒來,

也曾經就那樣再也睡不著。記憶並不鮮明。

但它們就在那裏,擁有該有的重量確實地存在著。」

這些句子,貼切地描述了我當時的感受。

東尼瀧谷的故事在二○○四年被導演市川隼搬上大銀幕。

看著畫面中滿坑滿谷的衣物與黑膠,

我不免聯想起自己近幾年的處境:

想清除遺物總覺得對不起老媽,

非得把東西留成了仇才能痛下決心。

而真的著手處理時又擔心賤賣了她的物品,

這種煎熬、惶恐與自責,實在叫人身心俱疲。

我對老媽始終愛恨交織。她博學多聞,個性豪邁四海,

我常想如果能有她一半的學問和社交手腕,不知該有多好。

可是她對如何走出失婚創傷,以及如何維持整潔清淨的家,

似乎毫無頭緒,也從不熱中於尋求解決之道。

打理居處,給小孩一個健全的成長空間,

並不是她生命中的Priority,

而處理她海量的遺物則是讓我對她的怨氣飆升至最高點,

我氣憤她用髒亂和缺乏隱私的環境荼毒了我二十幾年,

死後還用這些難纏的遺物折磨我將近五年。

然而,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經過這些年我終於明白,

住在髒亂的環境中,老媽何嘗不是深受其苦,

甚至最後還因此失去寶貴的健康與生命。

她用獨特的方式化身為「逆菩薩」,

使我得以領會去蕪存菁的奧義,

還為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練習機會,我應該心存感激才是。

現在的我真心認為,人死後最好只留下愛與現金。

如果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也接受人世間的無常與變幻莫測,

就不能在身邊積累太多的物品與收藏,

因為它們隨時可能成為給家人、配偶添麻煩的遺物,

而這些遺物在他人眼中,不過是多了情感羈絆的雜物。

一旦擁有這種自覺,


便不可能重返胡亂採買與囤積雜物的回頭路,


也避免了在若干年後成為惡質老人的可能性。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


 口裡面,口業無比殊勝的,無與倫比的,就是念佛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叫萬德洪名,那個萬不是數字,萬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頭。


 


念一句佛號就是修萬德莊嚴,沒人知道,所以念佛懈怠,常常把念佛忘掉。如果要知道我念這一句是修萬德莊嚴,能不多念幾句嗎?能不真幹嗎?


 


所以過去章嘉大師常說「佛法知難行易」,他老人家給我講過很多次,為什麼不幹?不知道。知道他能不幹嗎?你說知道佛號這麼大的功德他還會念別的嗎?他不念佛嗎?


 


古人知道,所以教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對這個道理他知道透了。你說了一句話叫廢話,你念這一句佛是無量無邊功德。誰知道?佛知道、菩薩知道、阿羅漢也知道。所以一天到晚念佛,佛號不間斷,口裡念累了,口可以不念,心裡頭不能不念。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他快樂,他法喜充滿,道理就在此地。名號能給你帶來法喜,名號能帶來無上的上味。



圖片由惠子提供...感謝阿彌陀佛!


 


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六集)  


2012/1/18 淨空法師主講


http://tw.myblog.yahoo.com/hwazantv/article?mid=6983&prev=6992&next=6975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人能念,個個能行



  跟著念佛機聽.念   效果非常的大!

 

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

 


現在社會變化跟從前不一樣了,變化之大、變化的快速沒有人能想像得到,在這個時候找一個同參道友都不容易。所以我們修行自己一定要發奮,自己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實在找不到共修的,一個人修可以,不是不可以。


現在我們用遠端教學的方式,聽經你沒有問題,你每天可以聽;念佛可以用念佛機,現在的念佛機太方便了,插上電源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


跟著念佛機用什麼方法念?聽,那個效果非常大。可以跟著念,不跟著念就專聽,把精神完全集中,集中就是修定、就是修一心不亂,效果非常殊勝。



一個人是最好修的。如果你不需要工作,你的生活能維持不成問題,那你的福報就太大太大!這樣下定決心修行,我可以說保證你三年,一心不亂我不敢說,功夫成片一定得到。



功夫成片是什麼果位?智者大師這個境界,你一定得到。你得到這個之後,我相信你不願意再住這個世界,縱有壽命不要了,早一點去。你有能力去,不像一般人想去,條件不具足去不了。



這樣用功三年就成就了。你每天保持二小時到四小時聽經,做什麼?提醒你,其餘時間統統在念佛,一句佛號不要中斷。念經、念佛跟著念,行;不念,專注、專聽,功德不可思議。


我在此地特別勸勉同修們,不一定要搞道場,不一定要參與別人道場,自己如果在家裏有一個小房子,沒有人來打攪你,那真叫世間第一道場。


你有福,你要知道享,你要不會享,太可惜!如果年歲大了需要人照顧,那這是不得已,真的有志同道合同修真正發心修,也用這個辦法。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我們,「多少修善」,或多或少,別忘記要修善,


遠離一切不善。


善不善的標準就是世尊講的《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就是標準。


頭一個,不殺生,真正做到不殺生,你一定是不吃肉。


所以,有很多人聽到這句話不敢學佛了,


為什麼?他要吃肉,沒有肉他飯就吃不下去。


他為了要活命,所以他一定要吃眾生肉,以為吃肉才有營養。



現在這個話有問題,從前古時候眾生肉可以吃,現在肉不能吃。


為什麼?現在肉有毒,這些畜生餵的那些飼料,你要去看一下你會嚇壞了。


我是前幾年,是四年前是五年前,齊素萍居士邀請我到慶雲去參觀,


她在那裡建的海島金山寺,我去看的時候還沒完全完工。


當地的領導很歡迎我們去參觀,第二天陪同我去看一個養鴨的基地,


規模很大,帶我去看


這裡面的,大概地位也相當高,是這個基地裡頭的領導,


陪同我參觀。


我看到小鴨,他提了一隻放在我手掌,跟我手掌一樣大,這麼長,小鴨有這麼大。他問我,他說法師你看看,這個鴨子出生幾天?



我估計,至少十天到一個星期的樣子,七天到十天牠才能長這麼大。


他告訴我,昨天出生的。我就呆了,昨天出生的,今天長這麼大!


你這鴨子長大賣給市場,多少時間?兩個星期。


我們從前在鄉下養過鴨子,鴨子長大賣的時候多久時間?差不多半年。


怎麼現在兩個星期就可以賣了?


牠吃的什麼東西?全是化學肥料、激素,就是讓牠膨脹。


這東西能吃嗎?他告訴我,北京烤鴨三分之一是他們這個場提供的。


我回過頭來告訴我們的佛友們,鴨蛋不能吃,別說鴨不能吃,鴨蛋都不能吃。


為什麼?牠不正常!所以現在人得了許許多多怪病,病從哪裡來的?


古人說得好,病從口入。


我聽台灣同修告訴我,現在養豬,六個星期豬就賣掉被殺掉了,就長大了。



在從前,要養十個月到一年,牠才能長那麼大,現在六個星期長大了。


像雞、鴨的時候,二、三個星期就去賣了。所以現在不可以吃了。


我跟方老師多年,老師過世之後,我常常到他家裡去,照顧師母。


我曾經有一次問她,我說師母,妳冷靜想一想,


妳們現在吃的這些肉食,豬肉、雞肉這些東西,


跟四、五十年前妳們吃的這些東西,味道一樣不一樣?


她很冷靜,大概想了五、六分鐘,然後告訴我,不一樣。


真的,不但是吃肉食不一樣,我們吃的稻米、蔬菜都不一樣。


從前蔬菜香,鮮味,現在沒有了。


你看我們從小吃蘑菇,蘑菇的香味很遠都聞到,真的香味,


現在沒有了,現在吃的都沒有味道;東西長得很大,很好看,沒味道。


這個與多少修善有關係,有什麼關係?從前的人心善良,影響一切動物也善良,植物也善良。善良,它就生長得正常,有它正常的能量,有它正常的滋味。


現在完全反常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一O集)2011/5/12 淨空法師主講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不慣的事情要能看慣,


討厭的事情能不討厭,


這就是真功夫 


人不能離開環境,離開環境躲到個深山裡面去修行去了,能不能成就?


不能。為什麼?


那個環境很好,很清靜,都市裡頭走兩趟又迷了,那哪是真修行!


真修行人在紅塵裡頭、在七情五欲裡頭,真正鍊到什麼功夫?


鍊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高明!離開了不是辦法。


即相離相,那是諸佛菩薩。


離一切相說不著相,這個靠不住,當你一接觸又迷了。


 


而磨鍊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事環境。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開悟了,就是理上一切明白了。


跟著文殊菩薩修學,道理都通了,事上沒有經過磨鍊,真不著相嗎?


所以根本智得到了,文殊菩薩就叫他去參學,參學是什麼?


去磨鍊,就是到人世間磨鍊。


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都要去接觸,


看看你還動不動心、還起不起念頭。


在一切境緣當中,裡面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統統經歷過,


在這個裡頭鍊到一塵不染,真功夫,那叫真修行。


這種修行才是大乘教裡面說的入不二法門,為什麼?


平等心現前了。


先修清淨心,不染污,再修平等心,一切法平等,無二無別。


這個時候,你睜開眼睛看,全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面前。


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是阿彌陀佛,


一切工作是佛事,入佛境界,這叫成佛。


你在一切人事物裡頭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那就是凡夫。


 


所謂《般若經》上講的「即相離相」,


知道這一切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包括諸佛如來,沒有一樣是真的,


佛法也不是真的。佛法能夠幫助我們見到真的,


但是你不能執著,你執著、你分別,你對它起心動念,這些佛法全變成世間法。你看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境界隨著心想在轉變,


我們有能力把佛法轉變成世間法,反過來我們也有能力把世間法轉變成佛法。


你把世間法轉變成佛法,你就成佛了,你把佛法轉變成世間法,


你還是凡夫。你把《大藏經》背下來,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還是個凡夫,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清淨要在什麼?


在境緣當中不動心,心就清淨了,不分別,心就平等了。


清淨平等就是佛心、就是自性,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我們這經題上清清楚楚,「清淨平等覺」,就學的這個。


 


開頭,看不慣的事情要能看慣,討厭的事情能不討厭,這就是真功夫。


訓練,看一切人皆是菩薩,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


我們見人這一聲阿彌陀佛不是隨便叫的,


不是口頭禪,是什麼?


他真的是阿彌陀佛,這個力量就大了。


怎麼是真的阿彌陀佛?


大乘教裡佛常常告訴我們,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那他呢?他的心是不是阿彌陀佛?


是!阿彌陀佛就是他的心,一點都不假。


我們這一聲稱他希望把他喚醒,喚醒我自己,也喚醒對方,


我是阿彌陀佛,你也是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個個都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阿彌陀佛什麼意思?


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


我的自性無量覺,你的自性也是無量覺,


一切眾生的自性統統是無量覺。


無量覺梵語稱阿彌陀佛,無量覺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


用什麼方法覺?


清淨覺了,平等覺了,不平等、不清淨永遠不覺。


 


所以,我們真正修行,頭一個就是不被染污。


怎樣才不被染污?


生活在這個世間,


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處事待人接物,不受外頭境界干擾。


什麼干擾?


我喜歡,干擾了;


我討厭,被它干擾了。


要怎麼樣?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不是木頭人,非常親切,就跟對自己一樣,就跟對真佛一樣。


今天阿彌陀佛來了,我們用什麼心態對他,


我要用這個心態對所有一切眾生。


這個人是善人,阿彌陀佛,


這個人是惡人,也是阿彌陀佛。


善惡是他的習性,不是他的本性,


他的本性是阿彌陀佛。


習性是假的,本性是真的,


我們要對待真的,不對待假的。


假的不善,慢慢我們會把它轉變成善,


我們要做好樣子給他看,我們要多把事實真相講給他聽,


諸法實相,這就是佛法,


諸法實相就是對一切諸法真正覺悟、真正明白。


我們的對象包括菩薩摩訶薩,


包括九法界一切眾生。這叫真修行,這叫會修行。


起心動念全是這些概念,沒有其他妄想,他能不成佛嗎?


 


我們明白了,明白了就真幹,天天把這些妄想、習氣淡化。


斷不容易,愈來愈淡,一年比一年淡,


一個月比一個月淡,一天比一天不容易,


再一個星期比一個星期淡,那進步就太快了!


真修、真幹,我們跟阿彌陀佛走得愈走愈近,


我們跟六道輪迴、跟生死走得是愈走愈遠。


跟阿彌陀佛愈來愈近,這條路是光明大道,這真正能轉法輪。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九集)淨空法師主講  2011/12/19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開示


我們用意念能控制所有的物質,包括自己的身體,身體是物質。好的念頭、善的念頭,身心健康。


 


疾病從哪裡來的?疾病是不善念頭生起的。我們學佛的知道得更清楚,比科學還要清楚,科學家沒發現。這病裡頭有很多冤業,這個科學家沒看到,冤親債主找到身上來。科學家只知道意念能控制,沒想到冤親債主,這是他沒看見的。


 


冤親債主,剛才講了,也有物質現象,但是這個物質現象跟我們這不一樣。科學家也給我們講,隱形的物質,陰物質,我們無法看見的。冤親債主,你過去殺他,他問你索命,這個麻煩!他要不肯離開你的話,真的你的病一天比一天嚴重,最後你就死在他手上。


 


我們這一生當中跟多少人結了怨,就是你殺害多少眾生。學佛之後知道了,不敢殺生了,沒學佛之前呢?殺生吃肉。所以學佛之後,我們明白這個事情,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自己宿世、現前的冤親債主。真誠懇切的祈求他們,放下冤冤相報,自己承認錯了,要請他們原諒。現在明白了,我們確確實實是一體。我愛我,也就愛你,為什麼?我們是一體。



夏威夷古老的療法只有四句話,「我愛你,對不起,請你原諒我,謝謝你」,就這四句話。這四句話就能把自己疾病治療好,它真起作用,包括一切冤親債主。在迴向的時候,不妨用這個心、用這幾句話對冤親債主,對不起,我愛你,請你原諒,謝謝你。你不斷這樣念,不斷這樣的迴向,就產生作用,自己身心健康了,對方的冤結化解了。如果自己身心不健康,對方的冤結不能化解。要發自於真誠!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十六集)  2011/10/17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天地宇宙之間,所有生命群居之處,必定要求得一個「和」字。譬如:國家需要和平、社會需要祥和、人們需要和睦。

有一則日本童話故事──

山裡, 有一棵野生栗子樹 ,突然一陣風吹來,許多成熟的栗子掉了下來。

一群猴子看到栗子自動掉下來,非常高興,趕快拿籃子來撿栗子,除了自己要吃的,也多撿一些帶回去給其牠同伴享用。

當牠們正在撿的時候,樹上的栗子又掉下來,其中一隻猴子向同伴們說:「我們撿夠了就好,剩下的栗子留著,狐狸等一下會來撿。」因此,牠們撿了一籃栗子後就回去了。

不久,狐狸真的來了,看到地上有栗子,也很高興地撿拾。撿了一會兒,牠心想:「還是留一些給夏鼠撿吧!」於是,牠適量地撿了一些就回去了。

果然,幾隻夏鼠也跑來撿栗子。牠們看看四周,好像沒有其他動物會再來了,於是把地面上的栗子撿乾淨,然後離開了。

沒想到有一隻鼬狸也來了,牠看地上沒有栗子,嘆息地說:「為什麼我跑得那麼慢呢?已經沒有現成的栗子好撿了。」牠抬頭看到樹上有很多栗子,自言自語道:「不是自然掉下來的果實,可以摘取嗎?還是要守規矩啊!」

此時,有一隻烏鴉飛過來,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樣子,就飛到樹上,用頭在枝葉間搖啊搖,樹上的栗子就一粒粒掉下來了。鼬狸很高興地撿栗子,烏鴉看到鼬狸那麼歡喜,牠自己也很快樂!

※   ※   ※

這雖然只是一個童話故事,但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人與人之間只要有這分「和敬」,就是多麼祥和的世界!

反觀我們的社會,天天都有動亂不安的憾事發生,這就是因為缺少了「和」。所謂修行,就是把自己的身心調得平和,對一切人、事、物都要有和。

內心若不調和,身體的行動就不會和氣,而在待人接物時產生衝突。

所以我們要下很大的功夫,把內心的貪、瞋、癡、慢、疑調伏,進而加以掃除,如此才能與人互敬互愛。

人心和睦,才能使社會祥和、天下和平,所以這個「和」字對每個人是多麼重要!而調和身心,分秒都不能間斷,所以,請諸位要時時多用心!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好文http://blog.sina.com.tw/yunwei93/article.php?pbgid=46424&entryid=614758&#myping


 


要了解自己的一生,其實有別的方法,那就是去深入體會自己的「因果」。如果你這輩子日子過得不錯,便知你前世修來好果,如果你今日境況很差、困難重重,可能顯示你之前種的善因不足。


很多人會去算命,當然是因為遇到人生困難的事,心神不寧,感到茫茫渺渺,才會想要求神、求心安,這本為人情之常,無可厚非。不過,如果以為只是求神拜佛一切就順心如意,那就未免太小看神明了。如果你做人、做事太過失敗,你再怎樣求神,神都不會理你。


求神既然無用,你就只能立德行善,這樣才能保有你過去好的因果,也只有這樣才有辦法扭轉你此世的命運。與其盲信求神,不如反求諸己,才是正道。


因果歷歷不爽,它是一本清清楚楚的帳,任何人不可能靠投機討到便宜,如果你自己不做,只求神保佑、代勞,這是絕無可能的事。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善事、行功德來 彌補。當你做了道德的事,遇到困厄凶險,才有可能峰迴路轉、雨過天晴。但是善惡果報,這是上天的事,或早或晚,不能討價還價,身為凡人,千萬不要低估了因果這件事。






 


有人問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前世因果?」我的回答很簡單,你的前世因果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而且說來你現在應該就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毫無例外受因果的影響。你前世做得好,這一世也會很好,若你前世沒有為善、「花花蕊蕊」(生活渾渾噩噩、亂七八糟),你這一世絕對不好。


今世的成功是前世的修為


一個人一出生都帶著一種看不見的印記,這個就是因果。它決定了一個人此生或好或壞,人別無選擇,只有面對它、承擔它,同時憑靠自身努力來改變它。我之所以 相信因果,是從我自己的一生得到印證。我出生在小康之家,生活只算是過得去而已,也沒有富爸爸可以靠,也沒有錢做船公司,真的是白手起家,靠全公司員工努 力打拼才有的。如果我前世沒修,此世絕對不可能做出這番事業。否則,為什麼我有這麼多兄弟出生在同樣的家庭,卻只有我一個人賺錢?


很多人覺得我做公益事業,看錢不重,很有慈悲心,這點和我母親很像,但「慈悲心」,其實也是前世因果來的,若無前世因果,我怎麼會有這樣發心、願力呢?我可能錢賺得飽飽的,對於慈善卻一點也做不來;或是即使有做,也做不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因為我相信因果,也看透了因果,深深體會到因緣和果報為一體兩面的事。如果你這世來,因果不錯,那你仍然要再修,不可以偷懶,不能把它搞砸,不可以因為我這世有錢有勢,就要(炫燿),這樣一定會敗掉。


如果你前世不好,但這世卻意外成功,賺大錢,你應該更要做好事,這樣才能繼續持守下去。如果你前世不夠努力,這世又為非作歹,那你接下來的命運就要「阿彌陀佛」了!


求道乃是啟發內心的良善


對於因果法則的說法,一般人有兩種態度,一是全然否認、完全不認同;第二種又完全相反,將因果視為早已注定的宿命,人只能被動承受。這兩種看法,在我眼裡都錯看了因果,也都不夠全面。


前世的因果決定了此生的命運,但你此時此刻的善念德行,將是扭轉與生俱來命運的力量。因果法則並不是宿命觀,反而因為「因果」,你可以更積極佈局你的人生,作為你此生修行的助緣。


之所以求道,不是貪圖功德的利處,也不是為了求取上天給與名利富貴的回報,而是啟發人良善的本性和正念,在人世間多結善果。


 


追求好因果 張榮發籲一起行善


2012/02/07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推動慈善事業不遺餘力,7日與媒體春節茶敘時說,他身後財產全部捐給張榮發基金會做公益。(中央社記者汪淑芬攝 10127日)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7日電)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一生白手起家到做出一番事業,他深信因果,認為只有立德行善才能保有過去好的因果,他堅定要做更多好事,也希望大家一起來做善事。


天下文化最新出版的「鐵意志與柔軟心」,撰寫張榮發口述的33個人生態度。


這本書揭露了一些外界不知道的張榮發,例如張榮發基金會20多本「日報表」中,不管公司業務如何繁忙,他仍親閱每個協助對象報告,有需要補充意見時,還會執筆親批;例如一名婦女患子宮癌,因無人救助不敢手術,但仍有兩名就學中子女,張榮發看到公文,立即批示「須多關心子女就業問題。支票不要用,用現金」。


另台中有一對姐妹家庭變故,但求學上進,張榮發特批「鼓勵兩姐妹好好努力用功念書,考上大學,學雜費及助學金由基金會贊助,並告知兩姐妹畢業後,可到長榮來上班。」張榮發相信,幫助學生就是栽培「社會秀才」。


張榮發認為企業應追求正當的營利,但省錢要有良心,因為有的省錢其實是一種「貪」的偽裝、變形,有關安全部分的錢,再多也不能省,取捨間要用頭腦精打細算,不能盲目節省。


張榮發希望大家一起來做善事,他深信因果,無論因果好壞,別無選擇,只能面對、承擔,所以不建議算命,他認為算命、求神,不如為善,只有立德行善才能保有過去好的因果,或扭轉此世的命運,他相信自己的一生白手起家到做出一番事業,都可從因果得到印證,所以事業成功後,沒有驕傲、貪戀,反而更堅定要做更多好事。


張榮發相信,人只要活著,總有辦法開拓新局,每個人一生都有獨特使命,因果的信仰是激發人性良善潛能最強大的原動力。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天早上帶著弟子進城,城內人群聚集,人來人往,遠遠就看到一位老人流著淚、提著一個籃子,以哀怨的聲音在叫賣著。他手中的籃子裡,有一條才從水中撈起來的大魚,正在做生死掙扎。老人一邊叫賣,一邊埋怨地說:「為什麼我的兒子年紀輕輕就死了,讓我這麼老還出來賣魚?天啊!好不公平。」

當佛陀走過這老人的身邊,就微微地嘆了一口氣。再往前走,看到一隻豬,渾身都是爛瘡,沾滿了污穢,遠遠就傳來陣陣的惡臭。佛陀走過這隻豬的身邊,同樣也是輕嘆一聲。

在佛陀身邊的阿難尊者,看到佛陀嘆息,心想:這一定有因緣,但到底是什麼因緣呢?這個疑問就放在心上,直到回精舍用了午餐,佛陀安詳入座,眾人也都坐定圍繞在佛陀身邊,阿難才起身,很恭敬地來到佛陀面前頂禮。

佛陀就問:「阿難,你有什麼事嗎?」阿難就說:「我心中有一些疑惑,想要請教佛陀。早上入城時,看到您和賣魚的老翁擦身而過時,微微地嘆了口氣,這是什麼因緣?之後,看到那隻身上長滿爛瘡,又髒又臭的豬,您又再次嘆息,這又是什麼因緣呢?」

佛陀說:「阿難,這的確是有因緣。我跟你們解釋,大家好好聽著──那位老翁,你們看他的表情多苦,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長年累月在捕魚,有多少的生命在網中掙扎,瞬息間落網了,命也斷送了。他獨生兒子夭折就那麼悲痛、怨天怨地。他只知道自己的痛苦,平時造殺生業時,卻沒想到眾生的痛苦,所以我嘆息天下眾生的愚癡。」

「而那條掙扎的魚,牠在過去生中是一位天人,生在天堂,福盡而業報現前,所以墮入水族中。這時被老翁捕捉,生命就在旦夕之間,令人慨嘆的是──他過去生中,雖然曾造福,但福享盡了,還是墮落到魚身,魚離水命必斷,這就是欠缺持續造福的那分緣。」

「那隻豬,過去生是有權勢的人,也享盡了人間的福報,但是剛強自大,心中只有自己,不顧別人。現在捨身受報,投生為一隻滿身潰爛、又臭又髒的豬,所到之處都遭人厭惡,這一切無不是因果,所以,因緣果報都是自作自受的。」

佛陀教育弟子要以事明理,由這則故事可知──人生若只知道「我」而胡作非為,所做的一切業,最終還是要自嚐苦果。但是,有多少人能在行動前,想到後果呢?

多數人都很短視,只想到現在要享受,喜歡的事情,有什麼不可以做呢?或是有比較勞苦的工作就不願承擔,常與人計較,這都會在日常行為中,造就著將來的果報。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引用文:


 


無論是盡孝道或行善助人,


都是我們身為一個人最基本應該擁有的德性。


世間好人這麼做,學佛人這麼做,


念佛人的重點雖然擺在求生西方,卻當然也隨緣盡份這麼做。

世間的小恩小惠無法徹底改變一個人,也無法長久改變一個人。


無論是就一時心性上的改變或者是就生活境遇的改善,


對應起生命長流而言,那些一時的小改變都是極其微不足道的。


不過,雖然微不足道,我們還是很願意為了他人的安樂而付出;


雖然很願意為了他人的安樂而付出,我們也很務實的知道:


在入正定聚(有堅固道心)之前,


無論是我們自己或他人,


內心和外在環境的改變都可能只是一時的,是無常而不堅固的。

唯有自己能徹底的幫助自己了,才能徹底的幫助別人。


徹底的幫助,叫做"度"。

度,猶如渡。渡,從河流的這一岸,到河流的那一岸。


度,有"從此岸到彼岸"的意義。


譬如:從煩惱的此岸,到自在的彼岸;從生死的此岸,


到無生死的彼岸.....

尚在煩惱生死海中浮浮沉沉的凡夫,實際上是沒有"度"別人的能力。


唯有脫離煩惱的人,才能"度"眾生脫離煩惱;


唯有解脫生死的人,才能"度"眾生解脫生死。


在自己解脫煩惱或生死之前,


我們凡夫最多只能幫別人一點小忙,絲毫談不上"度"。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門無高下,但是眾生根基有高下。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有智慧威力度人,


只是啊末法時代眾生障重慧淺,我們用功學了老半天,


最多也只能讓自己的煩惱輕薄一點,讓自己的福報多加一點,


讓自己的善根增長一點,如此而已。


至於何時能得度(再也沒有老病死種種外境苦的威脅,


再也沒有貪瞋癡慢疑種種內心的不能自主)?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自力法門,僅靠自力,


在這魔強法弱的時代,我們要得度是遙遙無期!


沒有得度的我們,現在好好的,不保證明天也能好好的;


任憑業力作主的我們,今生還算好好的,


不保證來生也好好的;一天沒有得度,就一天沒有自在力。

念佛法門,有別於其他的自力法門,是佛陀徹底的慈悲,


開出的自他二力特別法門。


我們生死業力凡夫,不要不把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當一回事;


我們學佛人,不要狂傲或愚痴的以為僅靠自力就能自度度人;


我們念佛人,不要以為悠悠忽忽就能一生成辦生死大事。

世間好人都知道應該孝順行善,


何況是學佛人和念佛人?!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有待學習修鍊的。

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


學佛人應當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善惡,


並且非常務實的用正念來面對自己的現在乃至於未來。

阿彌陀佛


引用:http://mypaper.pchome.com.tw/shin201/post/1322998502


出處:這是香光師姐的文章,朋友可以移駕閱讀


香光師姐學佛多年 她的見解 對我而言 如春風吹拂般


可解心頭煩惱…..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11/12/2011 丁嘉丽专访净空法师於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編號:21-652 共3集

恭请同修大德到此网站 -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ch/chmain.asp

據世界衛生組織保守估計,全球每天有十五萬人墮胎,其中五百名婦女因墮胎死亡;全球每年的墮胎人數超過五千萬例,兩年則為一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家庭教育的 ­根本在母教,面對社會上越來越多無知的少女放縱情欲、圖一時之快而任意墮胎,我們呼籲社會重視女子的道德教育,讓她們有堅定的志向,珍視貞潔。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些正面的思維   勿以我認為自以為是的來斷事


殊不知若心有怨懟之心  徒增這一世的惡緣


也會阻斷前世的因緣  錯過這一世善解的機會



在釋迦牟尼佛和十大弟子的故事中   提到......


 


有一天他對所有弟子在講經說法


他叫起了阿難 你拿一個桶子


到前方五里路遠的小村莊


向一個在井邊洗衣服的老婦人 要一桶水回來!


記得態度要客氣和善一點


阿難點點頭  拿著空桶子


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


他想說  這麼容易的事一定輕易就能辦妥  世尊所交代的任務


走啊!走到了 那村莊 真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婦  在井邊洗衣服


阿難很有禮貌的  向這位老婦恭敬作揖


說老人家啊! 老人家 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嗎?


 


那老婦一抬起頭望向這年輕人 莫名的怒從心生…..


很生氣說  不行!  這口井只能給這村子裡的人使用


任何人 是不被允許的    接著就把阿難給趕走了


任由阿難苦苦哀求也不為所動


阿難無奈只有帶著空桶回去   他將他所遭遇的種種情形


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場弟子道來



世尊點點頭   示意阿難坐下   接著祂叫舍利佛


 


舍利佛一樣  走啊!走到那村莊   一樣見到那位白髮蒼蒼的老婦


還在井邊洗衣服


舍利佛  一樣很有禮貌的向這位老婦人說:


老人家啊! 老人家 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嗎?


那老婦一抬起頭  望向這年輕人    不由得心花怒放…..


彷彿見到了   一個很投緣的親人


很高興的說行行! 來來 ~ 我來幫你打水


打好一桶水給舍利佛後    又叫他等一下


老婦人匆忙的回家     拿一些齋食叫舍利佛帶著路上吃


他帶了滿桶水回去     將他所遇到的種種情形


也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場的弟子道來


世尊點點頭 一樣示意舍利佛坐下


阿難和在場的弟子就很納悶 疑惑


問世尊是何種因緣


造成阿難和舍利佛這兩個人這麼大的差別


 



 


世尊開示說道   在遠劫前的一世    這位老婦淪為畜牲道是隻老鼠


牠死在路邊被烈日豔陽暴曬著


阿難那時候是個趕貨經商的商人    見到這隻老鼠


心中起了嫌惡之心    掩鼻而過


 


舍利佛那時是個正要赴京趕考的讀書人   見到這隻老鼠


心中起了憐憫之心    順手捧起泥土將牠掩蓋


 


經久遠劫以後.....


現在他們見了面


產生這樣不同的差別待遇


眾人可以想像    小小的起心動念


就有如此大的善惡果報


何況是直接加諸痛苦在人的身上呢!


 


緣份真的很微妙


有時候走在路上 看到完全不認識的人


莫名其妙就覺得很討厭


有時候跟個完全不認識的人或不是很認識的人


產生莫名的好感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同感?


 



若問今世所遇  皆是前世的緣


今生寬以待人  來世皆是善緣



妙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